商品是否划算取决于卖家提供的心理价位

  场景A:

  某日一女孩逛商场时,看中一款标价为1000元的手提包。由于价格不菲,女孩遂与店主进行讨价还价。手提包的成本价为600元,最终两人达成协议于800元人民币成交,女孩得益200元(较原本标价),商家获利200元,皆大欢喜。

  场景B:

  “国庆”节前夕,女孩逛店看中同样的手提包,标价为1000元,打折后700元,由于考虑到几天后可能会有更大的折扣,所以女孩并未及时买下此商品。到了“国庆”,女孩却发现在促销活动中,店家竟然更改了商品信息,将标价提高到1500元,再打折到800元进行出售。这一结果让女孩大为恼火,最终也没有买下手提包。

  怪哉!既然商品相同,最终的售价都是800元,为何女孩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呢?让我们来仔细比较一下女孩在以上两个不同场景中的心理活动:

  在场景A中,女孩心中的初始价格是1000元,商品的最终售价是800元,在女孩看来,自己受益200元。而在场景B中,商品在女孩心中的初始价格只有700元,到国庆时的售价却变成了800元,在女孩看来,自己损失了100元。

  正是这种最初心理价位的差别造成了女孩面对同一价格的同样产品,作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决定。这个例子充分说明,由于消费者不知道商品的成本,因此在判断购物是否划算时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商家提供的心理价位,而不是商品自身。 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销售技巧

一句话说清楚你的卖点

2022-12-15 21:21:52

销售技巧

顾客在意的是商品给自己带来的好处

2022-12-15 21:21:54
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